中国古代对外战争的最大败笔 隋炀帝远征高丽

  在古代,朝鲜是中国的附属国。他的历史是被征服的历史。他一直像弟弟一样依附于中国。有时日本不得不紧紧抓住中国的大腿,但有一场战斗让朝鲜人吹了好几辈子,在他们的历史书中被无限夸大。正是因为这场战斗,隋朝也分崩离析,走向了毁灭之路。

  征伐高丽的历史背景: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健是一位非常有前途的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政府和经济改革,使隋朝迅速达到了辉煌的顶峰。杨迪皇帝即位后,他采取了积极的外部进攻战略,征服了契丹、流球(今台湾)、周边强国,如土谷浑,迅速崛起。

  此时,高丽已成为东北地区较大的国家,国都位于汉乐浪郡故地平壤城,又称长安城。平壤城与国内城、汉城并称高丽国“三京”。此时高丽人占辽东大部分,高丽主世袭爵为辽东郡公。辽东霸主高丽是实力雄厚的政权。当时东北地区还有百济、新罗、漠河等政权,他们多次臣服于大隋。隋朝成立之初,高丽采取了臣服隋朝的政策,以消灭其他小国。然而,随着隋朝的强大,高丽逐渐感到恐惧,因此她与其他国家合作攻击隋朝。598 年来,高句丽王率领漠河骑兵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役。隋文帝派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攻打高丽。后来,由于道路和天气的原因,粮草供不应。与此同时,高丽王对隋军威感到震惊,并派遣了使谢罪。隋文帝罢兵了。

  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战争,但它为未来的大规模征伐奠定了指导地位。当时,隋朝已经完成了对西、北、南多强族的讨论,国内经济也达到了顶峰,杨光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只是时间问题。

  战前准备:

  公元607年(大业三年),杨迪皇帝下令修建从陕西榆林到北京的驰道,宽100步,长3000英里。此外,还修建了两条以涿县蓟城(今北京)为交汇点的陆路干道: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

  公元608年(大业四年),杨迪皇帝再次派河北军队挖掘100多万永济运河,引导秦水南至黄河,北通涿县(今北京)。这是南北大运河中最长、最重要的部分,“长3000英里,宽100步”。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运输或储存粮食的地方。

  公元609年(大业五年),临朔宫建在蓟城(北京)。驰道和永济渠作为讨伐高丽的基地,是两条军需供应线。

  公元610年(大业六年),杨帝明确告诉隋朝将军,只有建立有利于中国开辟山河的不朽功勋,才能得到授予,子孙后代才能世代享受你的恩德。杨迪皇帝为高丽作战做了充分的准备,那么战争的结果如何呢?

  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三伐高丽:

  一、战争爆发的原因

  公元607年,杨迪皇帝北巡突厥启民可汗大营,遇到了高丽使者。杨迪皇帝以高丽为基地,汉晋时为所辖县。他命令使者告诉高丽国王高元来朝圣,否则他将带领军队巡游高丽的土地。高句丽王非常害怕听到这个消息,一直在未来。结果,在611年(大业七年),杨迪皇帝以高丽不遵守官方礼物为由,下令征服高丽,从而全面爆发了高丽的战争!

  二:第一次征伐高丽

  611年(大业七年),杨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服高丽,命天下兵卒,无论远近,明年春天都会集中到涿县。第二年正月,全国所有士卒都抵达涿县。杨帝将军队分为左右12军,史称全军共113军。杨帝亲自指挥38万人,自称200万人。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旗帜相连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有也”。今年3月,隋军进入辽水西岸展开。隋先头渡河的左屯卫将军麦铁杖,高句丽兵依辽水守卫。几天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入围辽东城。每当城市陷入困境时,守军就会用缓兵之计,诸将被杨帝训令束缚,不敢专攻,导致辽东城久攻不下,数十万大军陷入困境。

  六月,杨迪皇帝亲到辽东城督诸军攻城,并命令左奕卫将军宇文述等九军共30人。五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配合水军攻打平壤。高句丽将军B支文德采取了深入引诱敌人的策略。宇文述军一天七胜,迅速渡过萨水(注:今朝鲜清川江),进入距平壤30英里。乙支文德假装请和,宇文告诉士兵们已经筋疲力尽,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强又难拔,于是被迫还师。高句丽军乘后撤,从四面抄袭隋军。宇文述等,战而退,直到萨水被高句丽军半渡攻,殿后左屯卫将军辛世雄战死,各军全部崩溃,退至辽东城时只剩下2700人。右卫将军来护儿率水军经海道击平(注:今朝鲜大同江)。他在60英里处击败了高句丽军,乘胜以精甲攻城4万。他遭遇了巨大的失败,但只有成千上万的人退出了海边。而闻宇文述兵败,也引军还。8月底,杨帝下令撤军,首次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

  三:第二次和第三次征求高丽

  隋杨帝在行业九年(613年)后,再次亲征高句丽。杨帝接受了最后一课,允许诸将“廉价从事”。隋军包围辽东城,昼夜连续攻城20多天。就在辽东岌岌可危的时候,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杨帝大吃一惊,不得不密令撤军,军资、器械、攻具、营垒都弃之而去。第二次征高句丽,虎头蛇尾地结束。 十年来,隋杨帝发动了第三次攻高句丽之战。右骁卫将军来护儿在毕豪城(注:卑沙城,今辽宁省金县东大黑山)击败高丽军,乘胜进入平壤。由于多年的战斗,时高句丽已经陷入困境,无法再战,甚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杨帝见已挽回两败之辱,遂班师还朝! 隋朝在三次美丽的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据历史记载,每次战争使用数百万军队,前后使用数百万军队,伤害人民和金钱,最终因不了解军事和不同情人民而死亡! 战争的经验教训: 杨迪皇帝在这三场战争中使用的人力物力都达到了基点。不幸的是,由于战略错误,它最终导致了失败,反而灭亡。 在第一次对阵美丽的战争中,用于积极作战的部队达到了100多万,物流保障无法计算。可以想象,从江淮到这么远的距离运输战略物资的难度。由于道路的曲折和运输过程中的消耗,前线粮食不再持续。其次,对前线指挥过于保守,所有决策都由杨光独自决定,导致战斗不灵活,无法把握战斗机。最致命的是,杨光是一个不懂军事的人,导致数百万军队无法发挥力量优势,基本上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战略和战术手段。基本上对高丽一无所知,面对敌人的多次诈降,竟然屡屡上当!不知敌,不知分合之道,不知虚实,这样的人做统帅不败才怪!事实上,就用人问题而言,当时的将领也不乏经过战争考验的名将,可惜最后在最高统帅的牵制下无所作为!看看后来唐朝李世民对高丽的战争,真是天壤之别!

  不用说,在第二次战争中,许多大臣试图阻止士兵,因为在第一次战争失败后,不仅国内经济出现了重大衰退,而且对士气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而且由于权利争夺的问题也存在隐患,当时的出征可以说是有很大风险的。后来前线吃紧的时候后院着火了,不得不马上放弃。这时隋朝如果能吸取教训,还是有可能扭转局面的,可惜又来了第三次! 在第三次征伐之前,国内起义已经很普遍了。不幸的是,当时的杨光失去了理智,最终导致了亡国的命运。 历史意义: 战争结束后,隋朝由强转为衰退,最终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下灭亡。此后,高丽更加放肆,不断侵略周边国家。只是唐朝以后,唐太宗对美丽的战争才导致。由于唐朝的强大,它最终灭亡,但另一个国家的崛起——新罗,也就是今天韩国的祖先。 而朝鲜半岛似乎也成了中国胜负的缩影! 战争是如此令人敬畏,所以孙子在他的兵法中的第一篇文章说:士兵国家的重大事件,死亡的地方,生存的方式,不能忽视!后来,另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孙斌 还说“恶战,王者之器”!只有真正懂得战争真谛的人才知道和平的价值,只有珍惜和平的人才知道如何面对战争!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如果一切都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就不会有不可战胜的战争!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