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被冤杀前的立下三个毒誓是什么?为何要拉老百姓垫背?

  窦娥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感人地窦娥冤》中的主角。丈夫去世后,她和蔡婆婆被流氓张驴儿子的父子胁迫和诬陷,在被冤杀前发出三个誓言。这是很多读者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让我们和读者一起学习,给你一个参考。

  大多数人都听说过窦娥这个名字,但恐怕很少有人能知道这个冤案的始末,所以我们先简单讲一下整个故事。

  窦娥原名端云,母亲去世,父亲窦天章是个穷学者。后来,由于上京考试不及格,她把7岁的窦娥卖给了蔡婆婆当儿媳。窦娥十七岁时,嫁给了蔡的儿子。然而,结婚两年后,窦娥的丈夫去世了,只剩下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

  当地有个流氓叫张驴儿。看到蔡家婆媳无所依靠,他和父亲张老儿住在蔡家,强迫蔡婆婆嫁给父亲。害怕事情的蔡婆婆被迫无助,不得不勉强同意。蔡婆婆完成后,张驴儿强迫窦娥和自己结婚,但窦娥坚决拒绝了。

  几天后,蔡婆婆生病了,让窦娥给她做羊肚汤。怀恨在心的张驴儿偷偷在汤里下毒。她想先毒死蔡婆婆,然后强迫窦娥和自己结婚。然而,当窦娥把羊肚汤带给婆婆时,恰逢蔡婆婆不舒服呕吐。张老儿喝了这碗羊肚汤,张老儿被毒死了。

  当张驴儿看到这一点时,他陷害了窦娥毒死了他的父亲,并想迫使窦娥妥协。结果,窦娥仍然拒绝屈服。于是张驴儿以杀父罪将窦娥告上楚州衙门。窦娥认为政府可以洗刷她的不满,但她不希望楚州知府不分青红皂白地强迫窦娥认罪。然而,即使窦娥受到酷刑,她仍然坚决拒绝承认。

  知府看到酷刑无用,又动了歪脑筋。得知窦娥对婆婆很孝顺后,命人在窦娥面前折磨蔡婆婆。看到蔡婆婆这么大年纪还要忍受酷刑,窦娥比自己受刑更难受,只好含泪承认杀人罪。于是,楚州知府将窦娥判处死刑,未经复审,命人将其押入刑场。

  临刑前,窦娥满腔委屈,无处可诉。她不想喊委屈被杀,于是含泪向天发誓。“我的委屈只有上帝才能知道。为了证明我的清白,我被杀后,一定要让刀掉得太多,一腔热血溅到天空的白色练习上,二是六月降雪,遮住我的尸体,三是让楚州从现在开始干旱三年!”

  窦娥被冤枉杀害后,她的血没有滴在地上,都溅在高挂的白布上。然后,天地变色,强风,天空飘着鹅毛雪,紧紧地覆盖着窦娥。之后,楚州真的干了三年。直到那时,我们才知道窦娥真的被冤枉了。

  三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参加了考试。他正式拜访了政治和知事,并加上两淮提起了惩罚。当他来到楚州时,窦娥的鬼魂前来抱怨这起不公正的案件。凶手张驴儿被判处死刑,贪官知府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从东海孝妇到窦娥冤案,“三年大旱”的真正来源

  窦娥的案子虽然来自关汉卿的元杂剧《感人地窦娥冤》,但这个故事并不是完全编造的,而是来自《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和《汉书也有类似记载》。然而,在《东海孝妇》的最初故事中,主人公在临刑前的誓言中没有“三年大旱”。那么,“三年大旱”是如何与冤案联系起来的呢?

  《东海孝妇》的主人公是周青,整个故事比窦娥简单。周青的丈夫去世后,他没有儿子。虽然他很孤独,但他对岳母很孝顺。当他的岳母看到他的痛苦时,他建议他再婚,但周青坚决拒绝了。为了不拖累周青,她的岳母自杀了。

  婆婆死后,女儿把周青告上了政府,说周青杀了婆婆。政府逮捕周青并将其归案后,她没有要求青红皂白地服刑。然而,受刑的周青不得不含泪认罪。当时,虽然监狱官员于公与太守争论,但太守下令杀死周青。

  在周青被杀之前,他发誓说:“如果青有罪,他愿意杀人,血应该顺下;如果青白死了,血应该逆流而上。”。可以看出,当周青被杀时,他只是遭受了不公正,无法澄清。他只是想用血液回流来清理自己的清白。因此,他不涉及官员和人民。他不仅干旱三年,而且六月也没有雪。

  然而,周青虽然没有诅咒“大旱三年”,但当地的旱灾却真的发生了。《列女传》载有“后县干旱三年不雨”,《汉书》还记载“太守杀孝妇,县干旱三年”。

  后来,当新任太守到任时,于公告诉他,当地干旱三年是因为“孝女不当死亡,前太守浪费杀戮”。新任太守听说后,亲自前往周青墓前祭奠,并在墓前雕刻石头,表彰她的美德。结果,“天立大雨,年龄”。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周青的冤案可能与干旱没有直接关系。然而,对于相对迷信、追求天人合一的古人来说,他们很难不把两件事联系起来。因此,周青的冤案与“三年大旱”联系在一起,最终被关汉卿写入杂剧,成为窦娥的最后誓言。

  关汉卿在《感人地窦娥冤》原文中也解释了这一点,其中写道:“你说天气不可预测,人心不可怜,不知道皇帝愿意做人。为什么三年不见甘林?只是因为东海曾经孝顺,现在轮到你山阳县了。”可见“三年大旱”源于周青被杀后当地的三年旱灾。

  写这个毒誓的原因可能与社会环境有关

  虽然在古人的认知中,作为窦娥冤案的前身,周青的冤案与“三年大旱”有关,但我认为关汉卿将“三年大旱”纳入窦娥冤案的原因应该与故事本身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直接相关。

  1、窦娥之所以被冤杀,是因为当地人民无法逃脱干系。俗话说“雪崩时,没有雪花是无辜的”,窦娥冤案的出现,可以说与当地人民的态度有关。在《东海孝妇》中,周青虽然也被冤枉被杀,但至少还有一个狱官于公为他辩护。在“窦娥冤案”中,当窦娥的婆媳被流氓欺负时,没有人站出来支持他们;当窦娥被冤枉入狱时,没有人站出来为窦娥作证;当窦娥被判处斩首时,没有人为她伸出冤屈;当窦娥被杀时,甚至没有人为此大喊大叫。因此,从窦娥的角度来看,她自然有理由恨当地人。

  2、元朝汉人受到歧视,希望唤醒人心。元朝时期,一些蒙古大臣勾结地方官员,贪赃枉法,为了满足蒙古贵族生活和军事需要。当时受到歧视的汉人和南人,生活遭遇了无比的悲惨,冤案数不胜数。然而,人们只能默默忍受。因此,关汉卿可能想通过这个故事唤醒汉人共同仇恨的心。这意味着,一旦你看到不公正的案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灾难,不公正的案件本身可能不会影响其他人,但这些灾难会影响当地的每个人,所以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热情地站起来。

  3、冤案难以上天听,大旱能引起重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只能证明案件本身是不公正的,只能引起大家对受害者的同情,但不足以让冤案昭雪,让真凶落网,让贪官伏法。但是,如果冤案能让当地干旱三年,就能引起朝廷的重视。正是因为楚州三年的干旱,才引起了窦娥父亲窦天章的注意,决定停在楚州调查干旱的真正原因,进而洗清了窦娥的冤屈。

  在以上三个原因中,我个人认为第一点可能不是很成立。就窦娥的性格而言,即使当地人有罪,也不如贪官和真凶。因此,窦娥不必发誓,这样人们就会受苦。后两种可能性更大,但这只是我的一点猜测。至于关汉卿的初衷,恐怕只有他知道。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