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中有哪四大疑点?真相是什么?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以弱胜强著称的经典战役之一,但对这场战役有四个疑问。今天,曲历史编辑将为您带来详细的答案。如果你感兴趣,来看看~

  赤壁之战结束后,曹、刘、孙的发言人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言论。虽然他们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不同,甚至矛盾,但在明眼人看来,通过这些内容的相互确认,不难找出历史的真相。在《三国志》《魏志》《吴志》《蜀志》中,陈寿分别录制了三方之声。《吴志•吴主传说,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刘备共同迎战曹操,结果是遇赤壁,大破曹公军。其他公烧船引退,士卒饥疫,大部分死者。至于赤壁破曹的战略、战术和主要过程,《周瑜传》的记载更具体。大致相同的记载是蜀志•据《先主传》报道,孙权派出周瑜、程普等数万水军与刘备并力,起初,联军与曹公战在赤壁,大破之,焚其舟。随后,刘备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南郡。又病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然而,曹操的说法与孙、刘两家出人很大。《魏志•武帝纪说:公到赤壁,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甚引军还。这种说法不仅隐瞒了曹军惨败的真相,也没有提到周瑜所代表的一方。赤壁之战似乎只是曹刘之间的一场小小的遭遇战,与孙权无关。如果你独立阅读这样一段,读者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清代学者姚范在《援鹌鹑堂笔记》中问道:这不言吴人使周瑜,何必呢?当然,这类问题今天并不难解决,因为我们只需要了解《三国志》和《互文见义》的笔法,然后参考常曲《华阳国志》、袁宏《后汉纪》、叶凡《后汉书》、徐松《建康实录》等相关内容,就不会被一些历史人物的政治烟幕所迷惑。


  然而,由于《三国志》等历史文献只能概述历史事物的大纲,小说《三国演义》对赤壁战争的描述采用了大量虚构的艺术技巧,加上自然地理的演变和历代传说的差异,赤壁战争的地点、时间、规模和战争的许多细节一直不同。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学术事业的发展,三国历史文化研究出现了一系列,如卢比的《三国集解》(1957年)、谭其祥的《中国历史地图集》(1990年)、李春蚊的《三国研究》(2002年)、张大可的《三国历史研究》X2003年,张靖龙的赤壁之战研究X2004年),天行健的《正品三国》(2006年)、于涛的《三国前传》(2006年)、盛迅昌的《三国演义补充证》(2007年)、沈伯俊的《三国演义辞典》(2007年)等。在讨论以下四个问题时,我们可以从最新的起点开始。

  首先,赤壁是山的名字,还是某个地区的名字?据说赤壁有五处遗址,哪一处更接近真迹?如今,与时俱进的历史研究和旅游事业中,人们特别关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早在宋代,赤壁遗址就有五处,即南宋盛宏的《荆州记》所谓蒲,今天是湖北赤壁)、所谓的嘉鱼、所谓的汉川、所谓的黄州和宋代传说的江夏。现在看来,《荆州记》和《水经注》最接近三国时代的可信度更高,唐朝《汉阳图经》以下三个传说与事实不符。关于这一点,卢毕在《三国集解》中对前人的讨论做了很好的总结。最值得参考的是,近年来出版的《赤壁之战研究》论证了《荆州记》和《蒲奇》的可信度,表明赤壁绝不是一座山的名字,因为它指的是沿江100英里的南岸。

  第二,燃烧赤壁的具体时间是十月还是十二月?过去也有不同的说法。《中外历史年表》(简伯赞主编)的记录是:十月,曹操以舟师攻孙权,周瑜被打破到乌林赤壁,被打败退南郡,留兵守江陵。十二月,刘备占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诸郡。这个录音是误解南宋范烨写的《后汉书》的结果。《后汉书•建安十三年末,孝献帝纪记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冬十月桂未朔,日有食。另一种是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输给乌林赤壁。如果参考《三国志》、《后汉纪》等比《后汉书》写得早的书籍,可以得出结论,《后汉书》在根据旧史记录第二件大事时省略了十二月等文字。在这方面,后汉纪•孝献皇帝纪记载最详细,摘录如下:九月,刘聪降曹操……时孙权军于柴桑,刘备使诸葛亮说权,权大悦,即遣周瑜将水军3万,随亮诣备,并拒操。冬十月桂未,日有食之。十二月任午,征前将军马腾为卫尉。是月,曹操与周瑜战在赤壁,操师大败。这段记载与魏志有关•武帝纪相结合,可见孙、刘联军早在九月就准备好了而赤壁交锋和曹军败退的时间是两个多月后的十二月。

  第三,《三国志》或《三国演义》的读者一直在猜测三方投人赤壁之战的兵力,尤其是曹操的人数。对此,《三国史研究》在《赤壁之战考辨》中进行了比较平实的分析,大意如下:曹操号称80万然而,曹操驻扎在新的荆州,分散了军队。赤壁战役中使用的一线部队只有一半,他们是用疲劳的士兵抵御疑虑的人。因此,周瑜说:虽然有很多人,但他们并不害怕。在联军方面,刘备夏口有2万人,孙权驻柴桑有10万人。联军用于一线兵力,刘、关、张率2000人助阵,共3.2万人。孙、刘双方都留有大军为后援。总之,三方动员总兵力50多万,而在一线阵地上,联军以3.2万之众对抗曹军20多万。

  第四,或者把小说的虚构故事当作历史的真相,要么用正史《三国志》来校正小说《三国演义》。这种现象的不时出现表明有必要找出历史书和小说之间的区别:历史书的价值在于现实,历史学家追求的是记录;小说的精彩在于虚拟,作家的重点是虚拟。因此,当我们为《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情节鼓掌时,我们欣赏小说家的虚构能力。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