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寒食节的起源与消亡,曹操为何曾下令取消这个节日?

  寒食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有趣的历史小编往下看。

  如今,清明节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被认为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可见清明节在传统节日中的地位。但事实上,清明节一开始并没有扫墓祭祀的功能。相反,这些都是寒食节的功能,而清明节则是郊游,但相比之下,寒食节比清明节更重要,但曹操为什么要废除寒食节呢?

  1、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晋国国君晋献公在公元前672年击败李戎,并与李戎族中的女子李姬结婚。凭借美貌,李姬得到了晋献公的宠爱,并挑拨离间,迫使重耳和夷吾两个公子逃到国外。公子重耳,即未来春秋霸主晋文公,在流亡中度过了整整19年。而一群忠心耿耿的大臣,总是跟着他们的忠心协助。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左传·Xi公二十四年》记载,重耳归国后,所有跟随他的大臣都得到了奖励,但他们只忘了介子推。谁知道,介子推根本不想,他说,重耳即位是上天注定的,大臣们以功臣为己,欺世盗名。介子带着母亲,隐居绵山而死。晋文公找不到介子推,只好把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定为介子推的封地,“以志吾过,而且景善人”。

  《左传》中介子推的故事只有几个,很难与“不吃火”的特殊习俗联系起来。然而,从战国到汉朝,介子推的故事不断完善。“火”也出现了。

  楚国医生屈原在《九章·珍惜过去》中有这样一句话:“介子忠诚而枯燥,文君追求。”东汉王毅下注时,将“枯萎”解释为“儿子推着树烧死”。庄子还提到了火,介子推着“抱着树烧死”。“烧”就是烧。可以看出,到了战国时期,介子推已经从“隐居而死”变成了一棵悲剧性的树。

  2、为什么介子推会有如此悲惨的死法?

  西汉刘翔在《新序》中说:(晋文公)求不得,以此为焚其山宜出。焚其山,不出就焚死。”——晋文公想用烧山的方式强迫介子推出官员,但介子推到死不改其志,导致悲剧。

  汉代独尊儒家思想,强调忠孝思想。因此,介子推可能成为“箭垛式人物”。逃跑过程中的忠诚是高尚的,奉母隐居的孝顺宁愿死去。随着故事的丰富和完善,它的形象和思想境界逐渐升华。

  并州及其下属的太原县在春秋时期属于晋国,介子推的故事为当地人所熟知。许多高尚的道德品质,如忠诚和孝道,但如此悲惨的人物形象自然很容易得到人们的普遍同情。祭祀介子推被视为当地的神,并将“不吃火”的习俗与之联系起来。

  建安十一年(206年)三月,汉丞相曹操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入并州(今山西太原地区)。前一年,袁绍的侄子,在官渡战役中归降的并州刺史高级干部,无法允许北方的统一趋势再生任何波澜,于是亲自率领军队征求意见。高干奔逃荆州,并州再次回到曹操手中,一份明罚令立即发布。令人惊讶的是,这一令文与军政大事无关,而是一个节日:

  “听说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四郡,冬至后有寒食节,105天内不生火,只吃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从前伍子胥沉尸江中,吴地人也没有为此不喝水啊。介子推晋国才德不过平平,为他吃冷食太极端了。有人说,如果废除这种习俗,就会有冰雹、雨雪的灾难。但是其他地方没有这样的灾难。汉武帝时,北京也有马头大小的冰雹。是因为寒食节没吃冷食吗?而且北方是苦寒之地,老幼体弱,怎么能忍受长期的冷食呢!凡令文走到哪里,人们都不能吃冷食。如有违犯,父母服刑半年,主管官员服刑100天,县长官员罚款1月。 ”

  然而,曹操的禁令并没有严格执行。从魏晋隋唐到宋朝,寒食节仍然是民间和官方的主要节日,直到清明节才结束。

  3、寒食节的消亡

  寒食节原产于山西介休绵山,至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早358年)。据《辞源》报道、《辞海》《寒食节》的解释:春秋时节,介之推在帮助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在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儿子推母子隐迹焚身。为了悼念他,晋文公下令在儿子推忌日(冬至后15日)禁止冷食,形成冷食节。

  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西汉桓谭的《新论·卷十一·离事》中,后来陆续出现在《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中、《后汉书周举传》、曹操的《明罚令》、《晋书·石勒传》、李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礼酪》、南宋《桂辛杂志》周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历史上,寒食清明节相似,久而久之便合为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从现在开始,寒食通清明,休假五天。贞元六年三月九日: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道:“大致在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相结合。”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