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苑之战中西魏军是怎么以少胜多的?

  公元537年10月,东魏丞相高欢率领20万军队前往蒲津攻打西魏。西魏皇帝派宇文泰来迎击。当时宇文泰的军队不到1万人,但他强烈排斥众议,率军轻骑急进,在沙苑一举击败东魏军队,高欢狼狈逃亡。

  历史悠久,中国广阔。然而,历史事件有时非常矛盾。它将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以特定的方式驱赶一群主宰中国命运的人,就像排练戏剧一样。南北朝东西魏537年爆发的沙苑之战就是这样一场战斗。

  这场战斗的背景非常简单。曾称霸北方的北魏帝国崩溃,被两个军阀高欢和宇文泰一分为二。他们分别建立了北魏元氏,建立了自己认为是正统的魏帝国。这就是叶城的东魏和长安的西魏。高欢自力更生,发动军队进攻,并将西魏与北方合并。

  可以说,沙苑之战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鹿川之战、飞水之战一样,是争夺霸权的关键战役。但与上述战役最大的区别在于,参与者相当奇怪。东魏是一个失败者,他的大多数成员后来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西魏的高级将领名单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北周、隋唐的皇室祖先都参加了这场战斗。

  北周太祖宇文泰,时任西魏丞相、柱国将军;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时任宇文泰的禁卫将军;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李虎,时任骁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周隋唐三朝上下370多年,开国皇帝的祖先就像鸡蛋一样,都放在沙苑之战的篮子里。历史任性狂野,命运危险,让人舍书而叹。

  西魏的豪华阵容面临着最危险的局面。当时,东魏军队多达20万人。由于西魏遭受了巨大的饥荒,军队的主军队分散在各地吃饭。只有宇文泰直接掌握的1万人开到了沙苑的前线。1-20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宇文泰不敢战斗。他不得不利用沙苑的地形与东魏作战。

  沙园位于洛水和渭水之间。由于河流的频繁变化,地形凹凸不平,沙子多,沼泽多,芦苇多,对大兵团的发展非常不利。连续的芦苇可以为较少的西魏军队提供掩护。如果部署得当,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于文泰以惊人的勇气将主力埋伏在芦苇中,用少量军队引诱东魏军进攻。

  但这个选择并不一定聪明。东魏教练高欢也是一位不朽的顶级战略家。他第一次发现了芦苇的战术价值,并做出了本能的反应。高欢问诸将:我军不知敌情,先放火烧芦苇怎么样?不用说,一旦这把火烧起来,周隋唐三代皇帝的祖先藏在芦苇丛中,势必丧生。即使逃出大火,西魏军阵势一乱,人数少,东魏军趁势压上,西魏也难逃大限。

  然而,在关键时刻,高欢突然患上了选择困难。他依靠自己赢得更多或更少的比赛,并想抓住宇文泰来宣传他的军事力量。拿出明确的计划问,事实上,也在问自己,什么方法赢得更舒服?

  高欢账下的头号妖星侯景,对高欢的心思有着敏锐的揣摩。作为一名将军,他也有一点自尊心。如果这么容易,他会翻西魏。有一种说法是狡猾的兔子死了,煮。他将来不会失去未来吗。因此,他建议不要用火攻击,而是用端庄的老师和学生抓住宇文泰。

  结果,在将军的集体骚操作中,东魏军放弃了火力攻击,笨拙地发动了大阵。由于地形的起伏,将军们无法通过战场,阵型一展开就有点凌乱。西魏军利用这一趋势杀死了他们。他们以精锐的骑兵直接穿过东魏军队,采取了快速缓慢和骑行的战术。经过激烈的战斗,东魏军20万人的大阵被冲走了。我不知道有多少士兵是暴力的。

  多达7万名东魏士兵扔掉武器,向西魏人投降。沙苑之战的惊人结果改变了北方中国的整个局面。东魏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活力,不敢再强迫它了。西魏也暂时稳定了危险的国家形势,确立了东西分歧的局面。

  沙苑之战西魏军是怎么以少胜多的?

  东西魏沙苑之战主要是高欢的失误。对于入侵者高欢来说,他首先吸取了最后一次被打破的教训,坚持不分兵,一路集中军队渡河进入关中。高欢是个沉重的人。此外,最后一节课非常深刻,因此他在执行是否分兵方面过于抗拒和僵化,这不利于惊人的胜利。

  《孙子兵法》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高欢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何拔岳早年解决问题,就是通过砍刀杀人达到目的。沙苑战前的情况也说明,交兵合战不是东魏的最佳选择。

  正如他的谋臣薛所所指出的,关西饥荒,人们饿到啃树皮草根的程度,所以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攻击弘农粮仓。现在我们只需要军队围住弘农,把西魏人逼进关里。他们不能战斗,不能吃东西,要么饿死,要么哗变。他们为什么要深入危险的地方,期待战场上的幸运胜利?

  但高欢不听,坚持出兵。此时,侯静建议分前后两军,相继前进,相互照顾,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出现难以清理的局面。高欢此时最害怕听到的是分手,当然,他不会听。这种教条在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中暴露了他的军事才能。

  事实上,不能分兵,而是两军能否相互照顾,一军遇到敌人,另一军能否迅速急救。如果是这样,两军互为正奇。怎么讲呢?假设甲、乙两军,甲军遇敌,甲军就是正,与敌粘着,就是以正合。此时乙军是奇兵,迅速乘敌后攻击。反之亦然。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谓的常山蛇:所以善用兵,比如率然。常山之蛇也是自然的。击中第一个尾到,击中第一个尾到,击中第一个尾到。”

  潼关之战失败,两军无法相互接应。窦泰军成了孤军,不得不独自面对西魏的所有精英,然后灭亡。要知道高欢军的数量远远超过宇文泰军,最好的选择就是把数量优势势,分进合击,互相照顾,互相正奇。宇文泰攻一军要冒被各军围攻的巨大风险,不攻则坐以待毙。若不能有效分兵,则只能在战场上决定生死。此时许多偶然因素可能会主宰战局。

  更糟糕的是,西魏军渡过渭水接近东魏军后,迅速占领了沙园渭曲的有利地形。这里的河流弯曲形成屏障,不利于军队的发展;芦苇丛生,土地湿利于骑兵集团的冲锋。上述地理因素极大地限制了高欢率领东魏骑兵发挥数量和力量的优势。两军在沙园渭曲照面列阵,临战前,东魏都督斛羌举突然建议:与其在这里相持,分精骑行攻击长安。宇文泰被我军牵制,长安一定是空的,可以一战而下。巢破了,宇文泰不战可擒。

  这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从地理上讲,高欢军在西,宇文泰军在东,长安在西。事实上,高欢军和宇文泰军切断了彼此的归路,渭河在南,构成了行动障碍。此时,如果高欢沿渭河西部分兵进入长安,宇文泰真的没有办法。前面是对抗强大的东魏军。撤军救长安并不容易。当军队移动时,它可能会失控。

  斛羌举的建议,完全符合以正合,以奇胜的要点,渭曲已经正合,此时不出奇地取胜,更何时?高欢还是不愿意分兵!每次读史到此,真有徒呼奈何之叹。当然,我们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自然可以头头是道。可以理解的是,任何贸然行动都有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但这不是区分天才和普通人的关键吗?

  虽然高欢不愿意分兵,但他的临阵往往有奇计。此时此刻,他看到芦苇草很深,突发奇想:如果我用火攻击,效果会更好吗?对比分兵袭击长安和在这里放火,哪个更安全?显然,放火的意外因素太大了。高欢军在西边,宇文泰军在东边。那是冬天的10月(根据今天的公历,应该是11月)。也许西北风经常刮,对吧?从西向东刮,火势指向东方的宇文泰军,但如果风势发生变化,火焰怎么办?

  无论如何,放火仍然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而不是强迫战斗。此时,决定中国未来300年命运的两人都站了起来,反对放火,坚持交战。这两个人,一个是侯静,另一个是彭乐。侯静的反对完全站不住脚:烧死于文泰,对他来说太便宜了,应该活着,然后

  这是什么原因?当宇文泰这么住宇文泰吗?你已经赢了吗?显然,侯静的话是别有用心的。从后来的历史事件进程来看,侯静和高欢是分开的。由于高欢的崛起,侯静觉得英雄是无用的,这可能与刘备在曹操手下闲居的岁月相比。如果宇文泰也被淘汰,恐怕乱世的英雄就更没有前途了。

  侯景的军事素质甚至可能比高欢更强。恐怕他一再错过机会,甚至理解它。这样,最好干脆失败。如果高的统治崩溃了,他只是浑水摸鱼。即使高不会崩溃,侯景自己的价值也不会更高吗?俗话说养寇自重,正符合我们当时对侯景心态的揣摩。

  至于勇敢的将军彭乐反对火灾攻击,他应该试图勇敢地抓住宇文泰来邀请他的成功。彭乐的鼓励可能不仅仅是他的个人行为,也可能是许多东魏军事将军的想法。正如彭乐所说:我很少有小偷,一百人抓住了一个,为什么不担心呢?在士兵们乐观情绪的感染下,高欢实际上服从了,放弃了纵火的计划,决定积极进攻,把胜负的平衡交给命运之神来裁剪。

  命运之神早已偏向于宇文泰。宇文泰以寡敌为主,极其被动。然而,高欢一次又一次地犯了错误,所以他在宇文泰非常有利的地理环境中战斗。在这场战争中,东魏军在战场上的直接成本并不太高。他在战斗中被斩首了大约6000级,但在随后的匆忙逃跑中,他遭受了巨大的损失:8万名丧甲士和8万名弃甲士。这表明战场上的主要损失发生在崩溃后。

  宇文泰在战术层面上做到了以正合,以奇胜。他占据了芦苇丛,把老弱稀拉在前面,作为正兵诱敌。而把精英当成奇兵,都藏在芦苇丛里,只等东魏人深入,然后站起来合击,命令李碧所有的铁骑横击。历史上,一场惊天动地、血光四溅、以弱敌强、可歌可泣的沙苑大战被列入历史。

  凭借这场弱胜强的伏击战,宇文泰不仅巩固了西魏政权的建立,确立了东西魏分离的局面,而且巩固了他在西魏政权中的主导地位,为北周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沙源战争结束后,东魏不再可以随意入侵海关,东魏和西魏的主要战场转向河东和河南。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