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军力远超朱元璋,为何最终却失败了呢?

  陈友谅在其死之前一直拥有比朱元璋更高的军事力量,因此“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说法成立。鄱阳湖一役中,陈友谅的意外死亡使他未能在后期重新筹备并东山再起,这一结果也只是远未知晓而已。作为一个出身于渔村的孩子,陈友谅能够逐步崛起并建立汉朝帝国,必然拥有卓越的政治才干和卓越又杰出的军事战略素养,绝非只凭权术驾驭下属。在与朱元璋的交战中,陈友谅简直可以说是军神一般,屡战屡胜。至于后来的战败,则是因为他沾沾自喜,信心膨胀,致使对局势的判断出现失误。如果陈友谅能够成功地摆脱危境并在冷静的心态下审视形势,随后调整战略部署,那么未来的天下将会出现怎样的格局也是未可知的。

  当时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太平府,(就是今天的马鞍山)陈友谅则是夺取了池州。他们之间力量互相碰撞,大战在所难免。随后朱元璋派常遇春攻打陈友谅,占领了池州,这样一来更加的激怒了陈友谅。在这之后他们之间明争暗斗逐渐扩大。朱元璋相比陈友谅,虽然在军队数量及地盘上不如陈友谅。但是朱元璋手下猛将如云,更有军师刘伯温的助阵,在这一点上陈友谅不及朱元璋。

  其实按照当时的局势来说,陈友谅要强于朱元璋,除了军队的数量超越朱元璋,就连武将也比朱元璋要多,只不过历史结果胜出者是朱元璋,让我们感觉朱元璋手下文臣武将众多,失败的陈友谅其实手下能人异士也是多不胜数。倘若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没有因为突围而被箭射死的话,朱元璋也许夺得天下会很难,甚至说胜出者不一定是朱元璋。

  朱元璋虽然后来的做事行径表明他也未必仁慈到哪里,但那也是坐稳皇帝以后的事,战争期间他知人善任关心民众,最关键的是他始终站在底层民众的一边,陈友谅至死也没明白他其实忘在自身,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者也,陈友谅即使战败后不死,不明白自己败在哪里,最后仍旧会一场空而已。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