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之战是怎么回事?有何历史意义?

  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赵国名将李牧率军在肥与秦军进行了截击战,历史上称之为肥之战。下面有趣的历史编辑会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秦王政十四年初,秦将桓率秦军进逼邯郸,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为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李牧率领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李牧首先采取筑垒固守、伺机反攻的方针,一举袭占领秦军大营,俘获秦军和行李全部留守。又部署了一部由正面阻击撤退的秦军。经过激烈的战斗,大败秦军。

  秦王政十三年,秦军在平阳大败赵军。秦王政十四年初,秦将桓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大破赵军,斩首十万,杀赵将胡虎,攻占赤丽、宜安(今河北省蒿城)。秦军逼邯郸,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为将军,率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李牧率领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高涨,如匆匆战斗,势难取胜。然后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如果敌人累了,等待反击的机会,拒绝出战。面对赵军的坚垒,桓桓认为秦军远出,不利于持久。他率领主力进攻肥下,试图诱使赵军前往援助。赵军离开营地后,他将其歼灭在运动中。但李牧洞察敌情,不为所动;赵将赵葱建议救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为了人”,是“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内留守兵力薄弱;而且由于赵军多日来采取守势,拒绝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一举袭占领秦军大营,俘获了所有留守秦军和行李。李牧判断桓必将回救,于是部署了一部由正面阻击敌人的部队,将主力配置在两翼。正面赵军与撤军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进行钳攻。经过激烈的战斗,大败秦军。

  意义

  在肥战中,秦军以大胜之威而来,而李牧则可谓受败之际,奉命于危险之间。面对所谓野战天下无敌的秦军,李牧在战略上采取了避其精锐、攻其懒归的策略。当敌人知道自己的意图,试图在围点打援,诱使他们出战,全歼于野时,李牧将计就计,用围魏救赵,釜底抽薪的策略攻击他们。战争期间,全歼秦军采取了正面阻敌、两翼包抄的战术。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李牧牢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扬长避短,最终大获全胜。这是围魏救赵的典型战役。在这场战争中,李牧获得了武安君的称号。

  评价

  这是围歼战争的一个例子。在这场战争中,李牧在战略上采取了避其精锐、攻其懒归的策略。当他得知敌人知道自己的意图,试图引诱他们战斗并在野外歼灭他们时,他会计划用围魏救赵的策略攻击他们。战争期间,他采取了积极阻敌、双翼包抄的战术,将秦军全部歼灭。这是围魏救赵的典型例子。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