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雍正帝的名声远逊于他的儿子乾隆帝?

雍正帝与乾隆帝都是清朝的伟大皇帝,然而,后世对他们的评价却截然不同。乾隆帝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而雍正帝的名声却相对黯淡。究其原因,或许可以从两位皇帝治理方式的差异来解释。雍正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力图减轻百姓的负担,但由于他的严厉作风和强势的统治策略,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相比之下,乾隆帝善于虚与委蛇,善于以礼待人,在位期间保持了统治的稳定,因此得到了更好的评价。

在清朝260余年的历史中,也有一个比较繁荣的时间段,就是后人所说的“康乾盛世”,虽然近些年,也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清朝的康乾时期,在文学上有文字狱,在经济科学上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所以并没有达到一种“盛世”的繁荣地步。

为什么雍正帝的名声远逊于他的儿子乾隆帝?

今天我们不讨论这个清朝的盛世,咱们来说一说雍正帝为啥没有他儿子乾隆帝名声好?从这“康乾盛世”里,就可以看出来,有康熙有乾隆,唯独没有雍正的名字,并且在现在的文学于影视剧中给我们所描绘的雍正帝也是一个严苛、残暴、非常有心计的皇帝。但是,他的儿子乾隆帝在人们的心中却是另外一个宽厚、仁慈的“明君”。都是皇帝,为啥雍正与乾隆就差那么多呢?

雍正帝掌权时期的整顿亏空,与乾隆帝即位后的豁免

早在康熙末期,由于康熙帝对官员管理上的松懈,导致各级官员贪腐严重。当时的国家就已经达到了“户部库银亏空数百万两”,有些地方的道府州县“藩库钱粮亏空,近年来或多至数十万。”这些库房的亏空,不是上司勒索了就是落入了主管的官员口袋。这样的亏空最终还是苦了百姓,在天灾之年,百姓只能流离失所。

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帝认为

所以雍正帝最终的想法就是认为“治天下之道,惟在察吏一事”。至此雍正帝就开始轰轰烈烈地整顿官吏们。

江苏巡抚吴存礼、布政使李世仁、江苏粮道王瞬、前江南粮道李玉堂、粮储道许大完等一大批的贪腐官员在雍正元年就被撤职,查没家产。有些官员贪腐过多,甚至被斩首,畏罪自杀的比比皆是,朝廷中的官员们,从上至下就进入了一种如履薄冰的氛围。

终于在乾隆帝即位之后,官员们的好日子也来了,乾隆帝刚刚即位的当年,连年号还没有来得及更改,就赶紧下御令,将雍正十二年之前的所有亏欠一并豁免,这下官员们也就松了一口气。并且被处理过的官员,乾隆帝也一并法外开恩,“名下应追各项银两,俱著豁免。”被处罚囚禁的官员们也被“概行宽释”。如此大的反差,乾隆帝怎么能不受到天下官员好评?

对待士大夫一级,乾隆帝也比雍正帝更为宽厚

有人所说的雍正“苛政”的来源,就是雍正要求绅衿(士大夫)一级必须与平头百姓们一样吗,没有特权,必须当差交粮。然而历朝历代,士大夫一级的地位要高于百姓的,也是统治者们统治基础。正如范文程所:

所以一直以来,绅衿们总是受到优待,如不用服徭役等特殊待遇。然而,雍正帝就把这个许久不变的规律给打破了。从雍正初年开始,雍正帝就把“绅衿里民一例当差”这条律例放到河南进行试用。一时间,百姓舆论哗然,整天读书识字的绅衿们也要同这些农村的“泥腿子”们一起干活了。读书人的脸面也被扯了下来。

乾隆帝即位之后,再一次做了个好人,乾隆帝下令“一切杂色徭役,则绅衿例应优免”。这下好了,读书人应有的地位又回来了,绅衿们的脸面又有了。

雍正得罪了大众文人

雍正帝得罪了大众文人主要就是因为大兴文字狱,雍正一朝的文字狱主要就是来源于年羹尧一案。雍正三年(1724年),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个“五星连珠”的天文奇观,众大臣们纷纷上书,表示祝贺。当然作为雍正皇帝的心腹大臣,年羹尧这时候也上书一封。但是雍正帝却从年羹尧的奏折中看到了“猫腻”。

年羹尧在奏折中就发现年羹尧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虽然字写反了,但是这句话的意思并没有改变。但是雍正帝依旧是小题大做,他对年羹尧说:

结果,没过多久,年羹尧就被列举了九十二条罪状,革去身上的所有职务,最终被雍正帝下令自裁。七天之后,因年羹尧一案所牵连的“汪景祺之案”,也是因为汪景祺身为年羹尧的幕僚,为年羹尧的未来做出建议,认为“狡兔死,走狗烹”,并且将建议写在《读书堂西征随笔》里,最终被雍正发现,导致受到牵连,大量家人、亲戚被流放充军等。

乾隆一朝虽然也有文字狱,但是在规模上已然不能与雍正时代相提并论,并且在文化管理上也有所松懈。

至此,雍正帝的名声算是“声名狼藉”了,他的儿子乾隆总结了雍正帝的缺点,在管理上是较为宽厚,仁慈的,但是乾隆一朝的官员却因为皇帝的松懈管理,出现了更多的贪腐,名声虽然好听,但是却在管理上与雍正帝差了一截。

参考:《清史稿》《读书堂西征随笔》《朱批谕旨·年羹尧奏折》等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