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明朝小冰河时期的到来,都发生了哪些天灾人祸?

  万历十三年,明朝天变了。也许是天意,也许是预兆,抗日英雄戚继光也病逝于家乡。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日寇十几年,终究因为党政,终于被下台了。在被贬回家的那一年,病逝于山东登州。一代英雄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天气的无端变化,这一时期被称为明朝的小冰河时期。下面有趣的历史小边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极度严寒

  中国著名科学家朱可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研究。朱可真注意到,清初,一位历史学家谈搬迁,写了一本名为《北游记》的书。这本书中的一段记录可以恢复小冰期中国江南的寒冷。阳历7月底,1653年(顺治十年),谈迁从家乡杭州出发,由运河乘船前往北京;11月7日,他抵达天津,18日运河冻结。

  谈迁在北京住了三年,1656年阳历3月(顺治13年)。3月7日,运河开冻,他乘船南返。据谈迁记载,顺治年间,北运河每年封冻110天,比上世纪50年代北运河最冷的冬天封冻时间长。

  明末,崇祯即位后,灾情更加严重。根据《南北方志》的记载,灾难的前兆可以追溯到嘉靖的早期阶段。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变得明显,但起伏,1600年左右开始突然加剧,崇祯达到了灾难的高峰。

  在小冰期,不仅中国北方受到影响,江南也因气温异常而出现河面结冰。谈迁提到,1654(顺治11年)阳历11月,吴江运河冰厚三尺多,从吴江到嘉兴,壮士每天要凿冰才能前行3-4公里。南运河封冻于阳历十一月,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可见顺治时期,江南天气寒冷。此外,当时还有长江结冰的记载。

  粮食减产

  明代小冰河时期,极度寒冷突然加剧,粮食产量突然下降。北方的寒冷普遍导致降雨区向南移动,导致明朝几乎年复一年地遭受灾难。先秦晋后河洛,其次是齐鲁、吴越、荆楚、三辅,以及全国性的大旱灾。

  由于气温的下降和干燥寒冷天气的持续,中国的农业经济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从清初叶梦珠编辑的《读书》中可以看出,江西的柑橘一直是贡品,家家户户都广泛种植。然而,在明清时期最繁荣的顺治和康熙时期,橙子经常被冻死,受到打击的橙色农民不敢再种植橙子。

  明清时期,在中国,即使是气候一向温暖的珠江三角洲也遇到了异常天气,广州等地经常下雪,牲畜冻死。

  有人认为,清政权建立后,随着马铃薯、玉米等耐寒高产作物在中国的普及,农业经济逐渐恢复。然而,学者们指出,清代马铃薯、玉米等耐寒高产作物的产量实际上只占中国粮食产量的4%、63%。

  鼠疫爆发

  万历和崇祯年间,旱灾越来越频繁,鼠疫也开始蔓延。影响中国北方几个省份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明末蔓延到首都。明朝灭亡后的1660年,气温正式进入最冷的时期。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刊研究指出,1660-1680年和1850-1880年是小冰河时期中国北部和中部最冷的两个时期。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