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 唐代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wén guān jun1 shōu hé nán hé běi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jiàn wài hū chuán shōu jì běi ,chū wén tì lèi mǎn yī shang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què kàn qī zǐ chóu hé zài ,màn juàn shī shū xǐ yù kuáng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bái rì fàng gē xū zòng jiǔ ,qīng chūn zuò bàn hǎo hái xiāng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jí cóng bā xiá chuān wū xiá ,biàn xià xiāng yáng xiàng luò yáng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 杜甫

简介 诗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1、海 兵杜甫全集诗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19-120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释

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xiāng)阳向洛阳。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参考资料:

1、海 兵.杜甫全集诗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19-120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1、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42-544

相关推荐

  • 杜甫
  •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
  • 思归